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564|回复: 0

黄芩是一种中药材

[复制链接]

399

主题

402

回帖

2081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2081
发表于 2024-10-11 15:21:3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黄芩是一种中药材,以下是对其详细的介绍:

一、基本信息
中文名:黄芩
别名:山茶根、土金茶根、香水水草、黄筋子
拉丁学名: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
界:植物界
门:被子植物门
纲:双子叶植物纲
目:管状花目(也有说法为唇形目)
科:唇形科
属:黄芩属
种:黄芩
二、形态特征
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茎肉质且肥厚,茎分枝并近无毛或被微柔毛。其叶坚纸质,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先端钝,基部圆形,全缘并两面无毛或疏被微柔毛。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,花冠为紫色、紫红色至蓝色,花丝扁平,花柱细长,花盘环状,子房褐色。小坚果卵球形,黑褐色,被瘤点,腹面近基部具脐状突起。黄芩的株高可达1.2米,但一般情况下较低矮。

三、产地与分布
黄芩产于中国黑龙江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河南、甘肃、陕西、山西、山东、四川等地,江苏有栽培。其中,山东、陕西、山西、甘肃为黄芩的四大栽培产区。野生黄芩则主要分布于中国内蒙中东部和东北三省大部,以及河北承德、内蒙古赤峰等地。此外,俄罗斯东西伯利亚、蒙古、朝鲜和日本也有黄芩的分布。

黄芩常生于向阳草坡地上,海拔范围在601300米(也有说法可达17002000米)。它喜欢温暖且耐寒,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-35℃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,35℃高温不致枯死,但无法忍受40℃以上的连续高温天气。黄芩耐旱怕涝,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土为宜,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,且忌连作。

四、采收与加工
黄芩生长到23年便可采挖,但3年生的鲜根和干根产量均比2年生增加一倍左右,商品根产量高出23倍,而且主要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也较高,故以生长3年为收获最佳期。黄芩的最佳采收期应是3年生、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后。采收时需要深挖,避免刨断根。去掉残茎后,晒半干剥去外皮,捆成小把晒干或烘干。在晾晒过程中要避免暴晒过度导致发红,同时防止水湿雨淋导致黄芩变绿甚至发黑影响质量。

五、药材性状
黄芩的干燥根呈圆锥形,扭曲,长825厘米,直径13厘米。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,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,上部较粗糙,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。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黄色,中心红棕色;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,暗棕色或棕黑色。气微,味苦。

六、性味与归经
黄芩味苦,性寒。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。

七、功能与主治
黄芩具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止血、安胎等功效。主治温热病、上呼吸道感染、肺热咳嗽、湿热黄疸、肺炎、痢疾、咳血、目赤、胎动不安、高血压、痈肿疖疮等症。此外,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,而且不产生抗药性。

八、用法与用量
黄芩内服可煎汤,用量为3~10克。外用则适量,煎汤洗或研末调敷。

九、禁忌与注意事项
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黄芩,以免加重不适症状。
服用黄芩期间应避免食用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,如辣椒、大蒜等,也不建议吸烟酗酒,以免影响药效。
十、配伍应用
黄芩在中医临床中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,以增强疗效或治疗特定病症。例如:

与黄蜀葵花、大黄等分,为末,米泔净洗,香油调搽,可用于治疗小儿秃疮。
与地肤子、地榆等分,为末,每服方寸匕,温水调下,可用于治疗血痢不止。
综上所述,黄芩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的中药材,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。然而,在使用黄芩时也需要注意其禁忌和注意事项,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中医百草林 ( 桂ICP备2023004048号 )

GMT+8, 2025-4-1 10:52 , Processed in 0.156132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